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正所谓“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,民以食为天”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、经济日趋复杂的当下,粮食安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农业生产问题,它涉及国家的战略稳定与民生福祉。
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: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”作为首要任务,凸显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。粮食自给率,在这一核心议题中,显得尤为关键。
粮食自给率,简单而言,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自身生产满足粮食需求的程度。其高低,决定着国家粮食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,影响着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自主权与话语权。
从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变化来看,自2010年以来,尤其是2019年后,这一指标开始显现出下降的趋势。2010年以前,我国谷物几乎实现完全自给,甚至能够通过出口向外界提供盈余。然而,随着2010年后的连续五年下降,以及2019年后再次滑坡,2022年这一指标降至92.1%。这一变化不仅是单纯的统计数字,而是意味着国家在粮食安全上的隐忧逐步加剧。
此时,面对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背景,是继续依赖全球市场经济的自由调配,还是通过国家政策的干预以实现更加自主的粮食自给,已成为关乎民生的战略抉择。若继续深入依赖全球市场,其潜藏的不确定性将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国家安全。
纵观全球,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,粮食自给率差异悬殊。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,欧洲的乌克兰和法国自给率分别达到461%和202%;而在东亚,日本和韩国的自给率仅为33%和22%;中东的阿联酋与沙特更为严峻,其自给率不足5%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、资源相对匮乏的大国来说,确保粮食自给无疑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。
自2013年提出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战略目标以来,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逐步深入。然而,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,新的挑战层出不穷。2023年,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等学者在《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》一文中明确指出,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来自国际供应链的不稳定性、食物系统转型升级以及碳减排压力等多重挑战。基于对中国农业产业模型的预测分析,粮食自给率仍将继续下滑。为此,学者们提出要确立一种新的“大食物安全观”,并坚守口粮自给率97%、谷物自给率90%、粮食自给率80%的战略底线。 对于“谷物自给率90%”的战略目标,尽管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,它的实现路径充满挑战,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则更为深远。谁能在粮食安全上保持相对独立,谁就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占据主动。